翻译时容易见到扩充和简化的问题。因为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直译的办法常常引起表义不明甚至歪曲, 有时需要加词扩充以讲解说明,有时则需省略简化防止啰嗦多余。

当译入语文化对源语所表达的信息不熟知时,可增加说明文字。下例摘自一篇旅游介绍:

今天我向各位介绍号称国内五岳之首的泰山。

因为海外人士一般不了解中国的五岳为什么处,翻译时宜用增语法,将五岳点明。翻译如下:

Today Id like to introduce Mount Tai, crowned as the most famous of Chinas five great mountains, namely, Mount Tai in East China, the Hengshan Mountain in South China, the Huashan Mountain in West China, the Hengshan Mountain in North China and the Songshan Mountain in Central China.

有时出于礼节或表达习惯的差异,大家需要作一些删减。下面是出版物前言中容易见到的句子:

因为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这是作者谦虚的表达,若将自谦的话都译出来,就成了:Due to limitation of time and authors capability1, mistakes and errors are inevitable如此一来外国人不但会不理解,而且还可能感觉非常可笑:时间不够,为什么要赶着出书?水平有限,还出什么书?错误在所难免,难道要让读者来承受损失吗?所以如此的翻译是万万不可的。适当的译法应是干脆将自谦的话语省去,简单译为:

Any advice and criticism is warmly welcome about this book.
英文翻译中文时也有同样的状况。以下例句摘自某礼仪祝辞:

Last but not least, I would like to extend in person our official invitation to the mayor of Shanghai.

Last but not least: 这个短语直译为最后但并不是最无关紧要的一点,这符合英美人士的那种虽然要素优先,但结尾亦不可忽略的修辞习惯,但照此直译,在大家中国人看来好像看上去比较累赘,有多此一举之嫌,翻译时大可不必直译全文。在大家看来,最后一点或许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将Last but not least简译为最后,也是妥帖的。依据上下文可译为:

最后,我此行的又一项要紧任务是向上海长面呈来访我市的正式邀请。

数字的模糊表达也是容易见到的省略。请看下面一例。

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
若将九十里,七十里详细译出,不只多余,老外或许还会怀疑这其中有哪些隐含的深意。所以只用模糊表达即可:

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Wang Mian traveled day after day past large posting stations and small, till he came to the city of Jinan.

需要扩充或简化的,并不限于两种语言的任一方。译者需对两种语言文化及表达习惯有深入知道,翻译时才了解简繁合理。
在此特别提醒,在汉英翻译过程中,Chinglish常给大家导致不好的影响,译出的英文中会有不少冗杂而无用的词汇,Joan Pinkam的《中式英语之鉴》就为帮助大家纠正中式英语而写,值得推荐。只有多读英文原著,多看看Native speakers翻译出来的东西,才能培养出英语应用的感觉,摆脱源语的束缚,翻译出更自然的作品。